Lighting@刘迎光
相信了,才有可能遇见,不相信,也许只会是擦肩而过!
Toggle navigation
Lighting@刘迎光
首页
IT技术
微服务(IT)
技术问答
OpenBI
读书笔记
公众号【今日脑图】
关于我
自媒体
归档
标签
读书笔记----沟通的艺术
读书笔记
2017-06-28 16:43:23
1483
lightingfire
读书笔记
# **阅读笔记** 《沟通的艺术:看入人里,看出人外》分为“看入人里”、“看出人外”和“看人之间”三部分。“看入人里”聚焦于探讨与自己有关的沟通因素,简要介绍人际关系的本质,强调自我在沟通中的角色,并分析知觉与情绪在沟通中的重要性;“看出人外”聚焦于探讨与沟通对象有关的因素,分析语言和非口语的特性,强调倾听的重要性;“看人之间”聚焦于讨论关系动力,强调关系的重要性与关系中的亲密和距离,如何增进沟通气氛及人际冲突的形态与因应之道。 ## **第一章 人际沟通人门** > 你必须有正视缺点的勇气,你才会有享受优点的福气——杰克·坎菲尔(Jack Canfield) 或许你在小时候曾经玩过这种游戏:孩子们会先选出一个受害者——也许是因为他犯了一个实际的或想象中的错误,也许只是纯粹好玩而已。不久之后,惩罚就以沉默的形式开始了。没有人要跟他或她说话,也没有人会回应这个倒霉鬼所说的话或做的事。 如果你曾经被如此教训过,你可能会体验到一连串的情绪。刚开始你会觉得(至少会表现出)无所谓,但过了一阵子,这种被当成透明人的压力开始萌生。如果这个游戏持续得够久,你可能会发现你自己已经退缩到某种沮丧的状态中,或者出现敌意。敌意一方面是为了表达自己的愤怒,一方面是想要得到别人的回应。 煽动伙伴进行这种游戏的小孩直觉地感到,沟通——他人的陪伴——是人类最基本的需求之一。缺少跟他人的接触对一个人来说是最残酷的惩罚。除了在情绪上感到痛苦外,缺乏与他人的接触和陪伴也绝对足以对生活产生负面影响。 ### **1 我们为什么要沟通?** 我们每个人都需要独处,对于独处的需求程度也远超过我们实际的独处时间。可是,另一方面来说,每个人也都有自己独处的临界点,超过这个临界点,本来愉快的独处就会变成痛苦的状态。换句话说,我们都需要友谊,我们都需要去沟通。 #### **生理需求** 沟通非常重要,沟通的存在与否会对生理健康产生很大影响。有极端的例子显示,沟通甚至可以成为生死攸关之事。 医学研究人员列举了一大串因缺乏亲密关系而导致的威胁健康事件,举例来说: 1. 贫乏的人际关系会危害冠状动脉的健康,其危害的程度与抽烟、高血压、血脂肪过高、过度肥胖或缺乏运动等一样严重。 2. 比起拥有活跃社交网络的人,社交孤立者罹患感冒的几率高四倍。社交孤立者比有强烈社会联结的人,有超过二到三倍的机会早逝。而且,拥有哪种形式的关系并不重要:婚姻、宗教、社群组织都会使人长寿。 3. 70岁之前离婚的男人,比没有离婚的男人更容易因病逝世:前者罹患心脏病、癌症或中风的机会是后者两倍;罹患高血压而死的机会是后者的二倍;自杀的机会是五倍;因肝硬化而死的机会是七倍;因结核病死亡的机会为十倍。 4. 离了婚的男人及女人罹患各种癌症的机会,是没有离婚的男人及女人的五倍。 5. 当失落了一段亲密关系时,死亡的可能性便增加了。在英国威尔士的一个村庄中,失落亲密关系的村民,在一年内死亡的机会,是那些没有失落亲密关系的村民的五倍。 #### **认同需求** 沟通的重要性绝不仅止于维持生存而已,它也是使我们认识我们自己的方法——事实上,是唯一的方法。我们对自我的认同源自于我们和他人的互动,因此究竟我们是聪明的还是迟钝的,动人的还是丑陋的,精明的还是笨拙的,这些问题的答案并不会从镜子中照出来。我们是由他人对我们的回应中建立自我认同的。 #### **社交需求** 沟通除了可以帮助我们诠释自我之外,也提供我们和他人之间重要的联结。专家们已经证实沟通可以满足社交需求,这些社交需求包含娱乐、感情、友谊、解闷、休闲和控制等。 有效的人际沟通与快乐之间具有很紧密的联系。 #### **实际目标** 在满足社交需求及塑造我们的自我认同之余,沟通还是达成沟通学者所谓的工具性目标最好用的方法。工具性目标指的是让他人依照我们想要的去表现。有些工具性目标非常基本:跟发型设计师说你只需要稍微修剪发尾、协商家事的责任义务、说服水管工人现在就到你家来修理破掉的水管——沟通就是可以用来达成这些目标的工具。 其他的工具性目标更加重要,比如成功的职业生涯。沟通技巧,比如有效率地说话,与倾听的能力都是帮助大学毕业生在日益竞争的工作大环境中谋得职位的重要因素,它比技术性的能力、工作经验和特定学历都来得更重要。好的沟通对工作也是同等重要。在和同事的相处中,沟通能力也越来越受到重视。这意味着良好的人际技巧不再只是社交的细节,它们可以指出工作失败和成功的差异。 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Abraham Maslow)提出,在关注高层次的需求之前,应该先满足基本层次的需求。而最基本的就是生理需求了:充足的空气、水、食物、休息及繁衍种族的能力。马斯洛的需求论中,第二类的需求则是安全需求:保护我们的生存使免于威胁。在生理和安全之上的便是社交需求。再往上,马斯洛说,每个人都有自尊需求:希望自己是有价值的、有用的。至于最上层的需求,马斯洛称之为自我实现需求:指的是希望自己的潜力能发挥至最大、使自己能成为最棒的人。正如你所理解的,沟通通常是满足各层需求最必要的方法。 ### **1.2 沟通的历程** 我们已经谈过“沟通”这个词的定义,在进入更深入的章节前,我们要先解释人们在与其他人交换信息时会发生些什么事。这样做是为了帮助你熟悉一些常用的沟通字汇,同时,也是为了协助你先浏览其后会出现的一些主题。 #### **线性观** 早期的研究者将沟通视为一门社会科学,研究者建立了各种模式来说明沟通的历程。最早出现的是线性沟通模式,在此模式中,沟通就像是一方对另一方所做之事:传送者把意见与感觉编码成某种形式的信息,然后借着演讲、写作等渠道,传送给接收者,接收者是指将信息解码的人(见图) ![图片标题](/api/file/getImage?fileId=58b64ecf3c9b99000a000012) #### **交流观** 交流模式以“沟通者”取代“传送者”和“接收者”,沟通者这个词汇代表着我们同时传送和接收信息这个事实。我们通常会同时进行编码、传送、接收及解码信息等动作,而不是线性模式认为的单一方向或直线进行的状态。 交流模式也保留了噪音的概念,但是扩大了线性模式的焦点,超越有限的“外在噪音” 交流模式认为噪音也可能出自于沟通者的内部,包括生理性嗓音,由于生物性因素而干扰信息的接收,比如生病、疲倦、听障等等。沟通者也会触及心理性噪音:正确了解信息的能力所造成的内在干扰力量,例如一个学生可能因为考试考得太差、心理沮丧而无法清楚地理解他是哪里的观念出错。心理的噪音是非常重要的沟通问题。 沟通是一种交流的过程,其参与者处于不同但是有所重叠的背景下,经由交换信息而建立关系,关系品质会受到外在的、生理的和心理的噪音所干扰。 ![图片标题](/api/file/getImage?fileId=58b428223c9b99000a000011) ### **1.3 沟通的原则与迷思** 在学会区辨人际沟通的品质前,我们必须先定义什么是沟通、什么又不算沟通,以及什么可以帮助我们达成沟通,什么又不行 #### **沟通的原则** 1. **沟通可以是有目的或无目的的行为** 2. **沟通是不可逆转的** 3. **人不可能不沟通** 4. **沟通是不可复制的** 5. **沟通同时具有内容和关系两个向度**:实际上每一种信息交换都涉及两个层次,内容向度是指明确讨论的信息——“下一个转角左转”、“在网上购买比较便宜”、“你踩到我的脚了”,诸如此类。除了这些明确的内容,所有的信息都带有关系向度,用以表达出你对对方的感受:你喜欢或不喜欢对方、位居主道或屈于从属、自在或焦虑等等。例如,即使只是简单地在说“今晚很忙,也许改天吧!”你可能以不同方式传递出各种不同的关系性信息。 #### **沟通的迷思** 为了避免陷入人际的困扰,请谨记不要犯以下的沟通迷思: 1. **沟通得越多不见得沟通得越好** 2. **意思不在字眼里** 3. **成功的沟通并不表示彼此了解** 4. **人的反应并非只针对单一事件或特定的对象**:千万不要认为结果都是由单一事件所造成的 5. **沟通不会解决所有的问题** 清楚明白的沟通也许正是引发问题的开端。举例来说,倘若你的一个朋友要求你对他新买的、价值200美金的装备诚实地给予意见而你真的照实说“我觉得这会让你看起来很胖”的话,因此而造成的伤害或许远远地胜过得到的好处。决定自我揭露的时机与方式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 **1.4 人际沟通的本质** 我们来讲解构成人际沟通种类的原因: #### **两种人际沟通的观点** 区分品质性的沟通关系与低个人化的沟通关系相异之处,在于下列的几项特征: 1. 第一个特色就是独特性 在低个人化的沟通场合,主要依据社会规范作为沟通的准则,例如当他人说笑时无论是否好笑我们都必须适度地回应对方,以及不要试图主宰谈话等。遵从自己的社会角色也是很重要的,好比顾客永远是对的、要尊敬长辈等。 而品质性的沟通关系则讲求独特的规范与社会角色,比如我们在某段关系中会偶尔和同伴互开一些无伤大雅的玩笑,但也许在另一层关系里我们会尽量避免触怒对方。 2. 第二项特色是不可替代性。人际沟通的独特性使其对每段关系来说都是无可取代的,这项特征告诉我们,为何当一段亲密关系或感情由浓转淡时我们会如此难过,因为我们都知道它是不可取代的,无论身边有再多的朋友、亲人,都没有一段关系能给予我们像那样的感受。 3. 第三项特色是相互依存性,有时候,相互依存是一桩好事,但有时候,它会成为一种负担 4. 第四项特征是它通常(但不总是)包含着自我揭露,在非个人化关系中,我们通常不会过度表现自己,但是在个人化关系中,我们比较容易自在地分享感情和想法。这并不是说,所有的人际关系都是温暖的、互相关怀的,或者所有的自我揭露都是正向的,我们还是可以表达负面的、隐私的感受,比如“我真的对你很生气”之类 人际关系如此珍贵并非坏事。大部分的人们不可能对遇见的每个人都花费时间和气力去建立关系,这也是人际关系之所以有价值的原因。就像稀有的宝石或艺术品,正因为珍贵所以才显得特别。 #### 科技与人际沟通 面对面交谈已经不是人类创造与维持人际关系的唯一方法。除了电话与早期的手写通信之外,电脑媒介沟通(CMC)提供了另一种沟通的方式。 #### 个人化与非个人化沟通:平衡之道 1. **人际沟通比非个人化沟通好吗?** 大多数的人际关系情况并非“不是个人化沟通就是非个人化沟通”的极端二元模式。更确切地说,在这极端的二元之间,有一段连续性的距离,而我们就在其中某个点上。也许你个人的经验会使你察觉,即使是在最一般性的场合仍有个人化的友谊成分在内。你可能很欣赏某个杂货店店员的幽默感,或是与你的发型设计师有某种程度的个人化交情,甚至连最专制、苛刻和古板的老板偶尔也会显露出仁慈的一面。 2. **次数频繁的人际沟通就是我们要追寻的目标吗?** 个人化与非个人化要素的转换是会随着时间而改变的。终日谈情说爱的年轻恋人,当他们的关系逐渐增长时,他们的沟通形态也会随之变得仪式化、例行化,他们花在亲密关系的沟通将会减少,而较不亲昵的日常对话则会大增。 在我们的生活中,的确同时存有非个人化与个人化沟通的领域,每一种沟通形态都有独特的应用之处。真正的挑战是,要找出这两种沟通形态的平衡点。 ### 1.5 如何成为沟通高手? #### 沟通能力的定义 沟通能力的定义并不像表面上看到的这么简单。尽管学者对于完美的定义尚有争议,大多数人仍同意,有效的沟通必须包含:某种程度上能达成个人的目标,并且理想上要能维持或增进关系。 ##### 沟通能力的几项重要特征 1. 没有“理想”的沟通之道 2. 沟通的能力是依情境而定的 3. 沟通能力和他人息息相关 4. 沟通能力是可以后天学习的 #### 沟通高手的特质 你能做到你所知道的最好的,现在你了解得更多了,你也会做的更好。——玛亚·安杰(Maya Angelou) ##### 几种适用于大多数情境的通用的成功沟通特质 1. 拥有多样性的行为反应 2. 挑选恰当行为的能力 3. 表现行为的技巧 4. 认知的复杂度 #### 当你依照下列的篇幅开始学习和练习沟通技巧后,你将会经历一些阶段 1. 觉醒期:学习任何新技巧的初始阶段必定是“开始觉醒” 2. 笨拙期:就像你第一次学骑脚踏车或开车一定有过很笨拙的经验一样,初次使用新方法与人沟通时也一定会显得笨拙。 3. 熟练期:假设你愿意努力不懈地练习,以求克服因为初次尝试而带来的笨拙感,你终究会进入第三阶段,也就是有意识的熟练的阶段,在这个阶段你已经可以熟练地掌握自己,尽管这时候仍会意识到自己的动作。 4. 整合期: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后,你将会到达最后一个阶段——整合期,这时不用经过大脑就可以表现得很好,沟通行为完全自动化,变成你整体的一部分。 #### 如何增加沟通能力 1. 同理心 2. 自我监控 3. 承诺 #### 跨文化间的沟通能力 跟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进行成功的沟通所需要具备的能力,跟前述沟通高手所列的能力元素基本相同。 跨文化沟通能力最好具备下列能力: 1. 动机:愿意和陌生人达成沟通是个重要的起步 2. 容忍模糊性:跟来自不同背景的人沟通可能使你很困惑,必须有容忍模糊的态度才比较能接受 3. 开放心胸:忍受模糊性是一回事,愿意对不同文化开放心胸是另一回事 4. 知识和技巧:一个团体工作的规范和习性可能完全不适用于另一个团体;某人的姿势、他与你站着的距离、眼神接触等都可能带着特殊的意义,你需要进一步学习与了解。 #### 使用三个策略来加强自己在跨文化方面的沟通能力 1. **被动观察**是指去注意不同文化中的成员的行为举止,并借用这些学来的行为增加自己沟通效能 2. 积极策略包括:阅读、看电影、询问专家或隶属该文化的朋友们如何行事,或者也可以选修有关跨文化、多元文化沟通的课程。 3. 自我袒露,是指自愿透露自己的信息,给想要进行沟通的跨文化对象 ### 1.6 摘要 沟通在很多方面都是很重要的。除了满足个人的需求外,有效沟通还能增进生理及心理健康。沟通模式并非是一方对另一方所做的单向模式,它是一个双向的交流过程。 人际沟通可以被定义为由参与其中的沟通人数所建构出的脉络,或在互动的状态下的质变过程。从品质性的角度来说,每一段人际关系都是独一无二、不可替代的,也是相互依存、要求内在的奖赏的。拥有个人化和非个人化的沟通关系都是必要的,大多数的沟通关系也都同时具有这两个部分。 无论是个人化还是非个人化,内容性还是关系性,都遵循着同样的基本原则;信息可以是有目的也可以是无目的的;人绝对不可能不沟通,沟通也无可取代、无法复制;意义是被人主动建构出来的,而不是被动地隐藏在字里行间;越多沟通不见得越好,沟通不能解决所有的问题;最后,沟通并非天生的特质。 沟通能力是一种人人可拥有的技巧,能帮助你正当地从别人身上得到你想要的东西,还能以不同社群可接受的方式维持友谊。沟通能力并不是指你用以面对所有的场景或人物的单纯一种方法。沟通高手不仅拥有各式各样的沟通行为反应以供选择,还懂得在适当的场合表现出合宜、纯熟的行为,他们能够依靠同理心理解别人的观点,也懂得以不同的角度看事情。在跨文化沟通时,需要具备合适的动机、忍受模糊性、开放心胸和知识技巧,你才能沟通无碍。 ## 第二章 认同:自我的塑造与展现 如果我们不爱自己,我们就无法爱别人,如果我们不爱自己,我们也就不可能相信别人会爱我们。也就是说我们几乎不可能去接受爱,也无法得到爱。不管我们的伴侣如何表达他们的关心,我们都无法感受到确切的挚爱,如果我们并没有感受到自己值得爱的话。——纳撒尼尔·布兰登(Nathaniel Branden),《爱情心理学》 **你是谁?花一分钟来回答一下这个问题吧。在你读这一章之前,先看看下面的表单,现在就完成它,试着描述你所有的特质:** ``` 你现在的情绪或感觉,例如快乐、悲伤 你的外貌,例如吸引人、矮胖 你的社交特质,例如友善的、害羞的 你有的或没有的天分,例如音乐天分、绘画天分、音盲 你的智力,例如聪明的、愚笨的 你坚定的信念,例如宗教信仰、环保支持者 你的社会角色,例如父母、配偶 你的身体情况,例如健康的、超重的 ``` ### 2.1 沟通和自我概念 **自我概念**,就是指你对自己所持有的相当稳定可靠的知觉,就好像一面特别的镜子,不仅可以反映出你的身体特征,还可以反映出你的其他部分——情绪状态、天分、喜好、厌恶、价值观、角色等等。 **自尊**是自我概念的一部分,是对自我价值的评估。 自尊和沟通行为之间的联系,喜欢自己的人对于他们将如何沟通会有较正向的预期。这些预期可以增加沟通成功的机会,因此对沟通的正向预期会强化自尊 ![图片标题](/api/file/getImage?fileId=58b657933c9b99000a000013) #### 自我的生物性和社会性根基 你是怎样变成现在这种沟通者的?你怎么产生这些方法的?是因为你是环境的产物吗? 1. 生物性与自我 事实上,与沟通相关的性格特质,至少有一半与生物性因素有关,包括:外向性、害羞性、肯定性、口语攻击和沟通意愿等等。换句话说,我们使用的沟通方式某个意义上是被性格“设计”出来的。 性格和自我概念在神经质向度关系中最为密切。如表2-1所显示 ![title](/api/file/getImage?fileId=58b658e43c9b99000a000014) 某个具有神经质倾向的沟通者可能会倾向自我批评或不安全,反之,某个具有稳定特质的人,在沟通时可能会比较自我满意或平静。虽然大多数的人格特质同时兼具正向与负向的特性,神经质也实在很难被和任何正面效益联系在一起。还好,可以有许多方法足以挑战和克服神经质的思维。 想想看不同的自我概念会如何引导你用截然不同的观点来看待你的沟通: ![title](/api/file/getImage?fileId=58b659673c9b99000a000015) 2. 社会化与自我概念 日常生活中从别人那里得到的信息在告诉我们该如何看待自己上扮演了最重要的角色。 #### **自我概念的特征** ##### **自我概念的特点** 1. 自我概念是主观的 2. 自我概念抗拒改变 ##### 高自尊和低自尊沟通者之间的差异 ###### **高自尊的人** 1.容易去赞赏别人 2.认为自己会被别人接受 3.比起低自尊者,对自己的表现持有较为正面的评价 4.被注视时,可以表现得很好;不害怕别人的反应 5.愿意为持有高标准要求的人努力工作 6.与他们觉得优秀的人相处,感觉舒服自在 7.可以为自己挺身而出,去对抗别人的负向评论 ###### **低自尊的人** 1.容易去否定别人 2.认为自己会被别人拒绝 3.比高自尊者,对自己的表现,持有较负面的评价 4.当被注视时,会表现得不好;对其他人负向的反应很敏感 5.愿意为低标准、少批评的人努力工作 6.与他们觉得优秀的人相处,觉得有威胁感 7.难以对抗其他人的负向评论,容易被影响 **认知的保守主义:**自我概念抗拒改变 尽管事实是我们都会改变,我们仍然会一直坚持一个现存的自我概念,即使证据显示它是会过时的。这种倾向于要去探索和注意符合现存自我概念的信息 #### **文化、性别和认同** ##### **文化** 大部分西方文化都是高度的个人主义。反之,那些传统的文化,譬如大部分的亚洲人是比较倾向于集体主义的。当被问到对自己所下的定义时,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欧洲的这些个人主义的人民可能会回答他们的名字、姓氏、街道、城镇和国家,而亚洲人可能就会从不同的方向来回答。如果你请印度人定义他们自己,他们将会给你他们的社会阶级(种姓)、村庄以代替他们的名字。在梵文的传统里,对个人自我是用家系、接着是正式的家庭、房子,最后才是个人的名字。 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的差异,在每天的互动中都会显示出来。沟通理论学者史特拉·汀-托米(Stella Ting-Toomey)已经发展出一套理论,揭示了一些重要的规范习俗——譬如正直或直率——所显示的文化差异。他认为在个人主义的西方文化中,有一个很强烈的“我”的定位。西方文化规范中允许人直接发表意见,但是在集体主义文化中,就需要去建立个人和其他人的联结,维持间接接近的和谐状态。“我要做我自己”可能是一个西方人的座右铭,而“如果我伤害你,我也会伤害我自己”与亚洲人的思考方式比较接近的。 ##### **性征和性别** 性别也会对自尊产生影响。社会价值观认为男性比女性更喜欢竞争,所以青春期男孩经常要靠着超越同侪来获得自尊,但少女获得自尊之道往往是通过她们的社交关系和言词能力。 不要因为性别期待而放弃自己,成为失去自由的人。一个不具侵略性的男人在过于强调男子气概的环境下会觉得格格不入,但是他可能会在别处找到欣赏他的沟通方式的人,而使他获得新的自我评价。工作环境中受制于老板和同事的期待而自尊被扼杀的女性,可以选择去往更适合的环境工作。孩子通常不能选择塑造他们个性的环境,但是成人可以。 #### **自我应验预言和沟通** ##### **自我应验预言** 若个体对事件会发生有所预期,会比没有预期更可能成真。虽然你并没有故意对事情给予特定的标签,但是自我应验预言总是一再发生。 ##### **自我应验的寓言包含四个步骤:** 1. 持有某种期待(对自己或别人)。 2. 表现出与期望一致的行为。 3. 期待如实发生。 4. 强化起初的期待。 ##### ** 自我应验预言的类型** 1. **自我强加的预言:**在你的自我期待影响自己的行为时 2. **别人强加的预言:**这种别人强加的自我应验预言,确实在塑造自我概念时具有强大的影响力,也影响着个人在学校之外的整个社会情境的行为。在医学上,那些不知不觉使用安慰剂的病人(安慰剂是没有治病效果的,只是诸如一些消毒过的水或是糖片之类的东西)经常得到和那些实际上确实进行了药物治疗的人近似的治疗效果。相信自己正得到实质的治疗有助于病人们的病情。相同的情况下,当一个医师传递出病人的病情将会好转的信息时,这个病人可能会因为这个期待而真的好起来。然而,如果医生流露出病情不乐观的信息,病人通常也难以恢复健康。显然地,病人病重或复原的自我概念是被医生塑造的,他们在病人决定康复与否的态度上扮演着一个重要的角色。 如果父母对他们的孩子有某种信念,但小孩并没有觉察到这个信念,这孩子就不会受到父母期待的影响。如果一个老板关心一个员工的工作能力,但他没有表达出这些关心,这个员工也不会被影响。从这个角度来看,一个人强加到另一个人身上的自我应验预言,几乎就是一种心理学的沟通现象。 #### **改变你的自我概念** 当你不开心的时候,你如何改变你自我概念的作用。其实成为你想要成为的人并没有速成的办法,个人的成长和自我的修养是一生的过程,但我们可以提供一些建议来帮助你往你的目标移动。 ##### **拥有真实的自我感** 不真实的自觉知觉有时候来源于你对自己太过严厉、觉得自己比事实呈现的还要糟糕。否定自己的缺点是很荒谬的,但是承认你的长处也很重要。 ##### **认同管理的特征** ![title](/api/file/getImage?fileId=58c54e343c9b99000a000019) ![title](/api/file/getImage?fileId=58c54e443c9b99000a00001a) **我们致力于建构多元认同:**如果你以为我们每一个人只是用自己的管理策略创造一个认同,这想法就太单纯化了。**建构多元认同的能力是沟通能力的元素之一**。 **认同管理是合作的:**合作并非指同意相同的事情,沟通并不是分离的,不能分隔成单独的一件件事件。事实上,某一刻所发生的事,是由两人长期关系累积的各种经验而导致的。 **认同管理可以深谋远虑或者不知不觉:**你可能会反对认同管理策略上的观点,声称你的大部分沟通都是自然的,而不是处心积虑地企图用某些方式保护自己;但是你可能也会意识到你的一些沟通伴随着一种要管理你的认同的有意识的企图。 **认同管理会因为情境而有所不同:**我们有意识地管理自我认同的程度,会随着不同情境而交替变换,这并不令人惊讶。在人际关系的早期阶段,我们中的大部分人都会努力工作,以给别人一个所期望的印象。我们会特别想要寻找能提供出我们所重视的意见的人。 **自我管理程度有个体差异:**具备高度自我监控的人有一种注意自己行为和其他反应的能力,会懂得调整沟通方式以创造他们想要的印象。相对而言,低自我监控的人不会注意到他们的沟通行为所创造出来的印象,忽视这些沟通行为所显示出来的想法和感觉。 ##### **为什么要管理认同?** 为什么要烦恼着去塑造别人对自己的观点?社会科学家罗列了若干理由。 1. **开始经营关系** 2. **获得别人的顺从** 3. **保住别人的颜面** #### **我们要如何管理认同?** 我们如何创造一个公开的面貌?在一个科技为沟通提供了许多选择权��年代,这个答案取决于你所选择的沟通方式。 ##### **面对面印象管理:** 在面对面的互动中,沟通者可以用三种方式管理他们的认同:举止、外貌和配备。 1. 举止由一个沟通者的口语和非口语行动所组成。 2. 外貌是人们用来塑造印象的个人化方式。 3. 认同管理最后的方式是指配备,我们使用物理工具去对其他人如何看我们产生影响 ##### **印象管理可以调节沟通** 前面所举的例子都属于面对面的人际互动,但认同管理在沟通的其他形式中也具有其影响力和重要性。 #### **认同管理和诚实** 在读了这么多后,你可能会觉得认同管理听起来就像是将人际关系中常见的操纵或虚假的行为贴上学术标签。当然,不诚实的认同管理是严重的问题,假造资料又精心设计约会以获得一夜情、应征者假造学历争取机会以及销售人员为了骗取消费者盲目消费而假装热情服务都是有违伦理甚至涉嫌欺骗的行为。印象管理并不是要你成为一个说谎的人,事实上,如果没有沟通对象的表面特征可供参考,我们几乎无法有效沟通。如果你在对待陌生人和亲密朋友时的举动完全一样,将会显得很荒唐可笑,而且也没有人在两岁时和成人时表现的面貌一样。 ### **2.3 摘要** 自我概念是个人关于自我知觉方面比较稳定的部分,有些自我特性来自性格的遗传。自我概念是由重要他人所传送的信息而创造出来的,也经由与参照团体的社会比较而得出。自我概念是主观而且多元的,得知别人怎么看我是其中的重要渠道。自我会随着时间逐步形成,但是自我概念很难改变。文化、性别也对自我概念具有影响力。 当一个人对一件事的预期影响了结果时,便会产生自我应验预言。预言可能由别人的期待组成,也可能是由自己强加的。自我应验预言可以是正面的,也可以是负面的。 认同管理是人们设计出来的策略性沟通,用来影响别人对自己的观感。有一些沟通者是高度自我监控的,也就是说他们对自己的行为有高度的知觉;而有些人比较不会察觉到他们自己的言语行为是如何影响别人的。 认同管理的产生有两种原因。许多时候它源自社交规范和习俗,有些时候它的目的是达到多样化的沟通内容和目标。沟通者借着管理他们的举止、外貌和配备来创造一种认同,以便进行和别人互动的定位。在面对面或通过媒介沟通时,都会产生认同管理。因为每个人都有很多个他或她可以展现的面貌,选择其中某一个面貌示人并不代表这个人不诚实。 ## **第三章 知觉:看到什么就是什么** 我们每一个人对于现实都有不同的经验,对别人的观点产生误解可能造成彼此在实际上和关系上双重的问题。知觉的差异同时也能增进人际关系,通过别人的眼睛看世界,你便可以得到不同的领悟,这经常要比个人经验的理解更有价值。 ### **3.1 知觉历程** 在开始讨论知觉时,我们需要先来检视“世界所是”和“我们所知”之间的差距。你可能看过显示裸视看不到的事物的特殊相片——或许是一张熟悉地区的红外线照片,或者是显微摄影所拍下的一张微小物体的相片;你也曾经注意过,某些动物能感受到人类无法察觉的声音和气味。这一类经验提醒我们:在我们有限的感官经验外,有太多事情正在进行着,以至于我们所谓的现实其实只是真实世界的一小部分。 因为有效组织我们的知觉是增进个人效能的重要因素,所以我们要先仔细地观察它的过程以了解知觉。经由检视的步骤,也就是将经验附上意义的四个步骤,我们可以达到这个目的,这四个步骤是选择、组织、诠释和协商。 #### **选择** **知觉的第一个步骤便是选择我们要注意的主题** 以下的几项因素可解释我们为何注意到某个主题,同时忽略其他部分。 1. **刺激的强度**常左右我们的注意力 2. **重复的刺激、重复的刺激、重复的刺激、重复的刺激、重复的刺激、重复的刺激**也会引起我们的注意,正如水龙头漏水时小声但持续的水滴声最后竟能成为穿脑魔音:我们常接触的人,也容易引起我们的注意。 3. **动机**也决定我们从环境中挑选什么信息。 选择���仅在于注意某些刺激,也包括了忽视其他的线索。举例来说,当你认为某甲是个了不起的人时,你可能会忽略他或她的缺点;如果你特别注意男性上司处事不公平的现象,你可能会忽视女性上司也有类似的情形。 #### **组织** 从环境中选择信息后,我们必须用有意义的方式组织这些信息。我们所使用的知觉基模塑造了我们与人沟通和理解别人的方式。我们的概念中有选择的成分,选择某些概念代表着你忽视其他的概念。如果你用年龄及外表将人分类,你便可能忽略他们友善和智力方面的特征。你是用什么概念将你生命中所遇见的人分门别类的呢?想一想如果使用不同的基模,你的人际关系会有什么改变。 ##### **刻板印象** 刻板印象大多虽然基于事实的核心,但却超出了眼前的实情,而成为缺乏事实基础的陈述 **回答下列问题,看看你是否符合刻板印象的三个特征:** 1. 你通常以容易辨认的特征将人分类。例如:你总是特别注意到对方的省籍。 2. 你把一组特征加诸于某一类的全体成员。例如:你认为所有的老人都老态龙钟,或所有男人对女人所在乎的事都感觉迟钝。 3. 你将一组特征用于该类群的任何一个成员。例如:当你遇到一个年纪较长的人时,你便预期他一定老得走不动路了。 ##### **断句** 组织进行的过程超出我们对他人的一般知觉。我们可以用不同方法组织我们和他人的互动,这些不同的组织基模对我们和他人的关系有强而有力的影响。沟通理论学者早已使用断句一词来描述在一系列活动中因果的决定性。 ##### **诠释** 以下有几种因素能够影响我们诠释的方式: 1. 交情深浅 2. 过去的经验 3. 对人类行为的假设 4. 态度 5. 期望 6. 资讯 7. 自我概念 8. 关系的满意度 选择、组织和诠释,这都发生在我们这些个体的心中。但是知觉并不是孤立的活动,很多感受发生在两人之间或一群人中,他们互相影响彼此的知觉,并且想要达成共识的知觉。这个过程被称为协商。 ### **3.2 影响知觉的因素** 既然我们已经探索过知觉的心理历程,现在我们来看看什么是影响我们选择、组织、诠释和协商资讯的因素 #### **生理因素** 1. 感官 2. 年龄 3. 健康 4. 疲劳 5. 饥饿 6. 生理循环 7. 心理挑战 #### **文化差异** 每个文化都有其不同的世界观,在看世界上都有其特有方式。要记住:这些不同的文化观点能使我们对自己和对方的文化有所了解,但有时候我们很容易忘记别人和我们看世界的方式不同这一点。 #### **社会角色** 到目前为止,你已经了解生理和文化的差异是如何阻碍有效的沟通的,而社会角色对知觉的影响也能导致沟通破裂。几乎从我们出生的那一刻开始,我们就被间接地教导去扮演一系列受期待的角色。从某个角度来看,这些嘱咐是必须的,因为它使社会能平顺地运作,也使我们知道别人对我们的期许,从而获得安全感。但另一方面,拥有预定的假设可能导致沟通出现鸿沟。当角色变得僵化又理所当然不被质疑之后,人们便倾向以这个观点看世界上的一切,而没有体会到看世界的另一种方式。自然的,在这种情况中,沟通就受到伤害了。 1. 性别角色 2. 职业角色 #### **自我概念** ### **3.3 知觉的倾向** 到目前为止,很明显的,诸多因素扭曲了我们对外界的诠释。社会心理学者用归因一词描述我们将行为赋予意义的过程,包括对自己、对别人的行为归因,但我们常常使用两套不同的标准。研究人员揭发出许多导致归因谬误的知觉错误。 #### **对人严厉,对己仁慈** 我们评价自己时往往比评价别人更为宽容,会试图说服自己和别人“我的本意是善良的”。我们倾向用最宽容的条件裁断自己。社会心理学家将这种倾向称为自利的偏误。当别人遭遇不幸时,我们常将问题归咎于对方个人的因素,而自己遭遇不幸时,我们就将问题归咎于外在因素。 #### **强调别人的缺点** 我们偏向留意别人的负面印象甚于正面印象 #### **强调别人的缺点** 我们容易被显而易见的事件所影响。我们很容易了解这种知觉的错误,这一章开头提到过,我们总是选择环境中最明显的刺激:密集、重复、不寻常或其他吸引我们注意力的特征。问题在于最明显的因素不一定是事件中唯一的或最重要的因素。 #### **先入为主** 留恋于第一印象,根据自己的第一印象进而给人贴标签是知觉过程中无可避免的一部分,这些标签是产生诠释的方式之一,比如“她似乎很爽快”、“听起来他们非常自大”等。 如果这样的第一印象是准确的,那这些印象对在以后考虑如何回应对方时是个有用的信息;然而若这些印象是不准确的,问题就来了。在我们形成对别人的评价后,我们倾向于紧紧抓住不放,甚至调整矛盾的信息以符合原先的评价。 心理学家提出光环效应来说明对于具有某个正面特质的人,我们是如何将所有的正面印象都加诸到他身上的。尤其是由于第一印象往往来自生理上的外貌吸引力,我们很容易将正面特质归属到“长得好看”的人身上。 #### **以己之心,度人之腹** 低自尊的人会猜想别人以不利于自己的方式看待自己,高自尊的人会猜想别人以对自己有利的方式看待自己,这种以为别人想法类似自己的错误假设广泛且频繁地发生在许多情境中: 1. 你听过一个相当有趣但是带点色情的笑话,你假设这个轻度色情的笑话不会冒犯一个有点拘束的朋友,结果还是冒犯了对方。 2. 老师在课堂上想删掉一个主题,让你感到很不舒服。如果你是老师,你会询问学生你所做的事情是否使他们觉得困扰,所以你认为你的老师可能也很乐于接纳有建设性的批评,结果很不幸,你错了! 3. 一周以前你对朋友发火,说了些让你后悔的话。事实上,如果别人对你说这些话,你会认为两人的关系到此结束,心里想着你的朋友也会这么认为,于是你觉得再联络对方也没用了。事实上,你的朋友认为他也有部分责任,结果他认为你才是想要了结关系的人。 ### **3.4 知觉检核** 如果我们一厢情愿地认定我们对事情的解释就是事实,恐怕会产生很多严重的人际困境。就像大多数人一样,我们也不喜欢别人对自己行为的原因草草下结论。即便你的诠释是正确的,然而义正词严、一针见血的评论很可能让对方产生防卫。知觉检核的技巧为你提供了处理这些诠释的更好方法。 #### **知觉检核的要素** 知觉检核完整的程序包含三个部分: 1. 描述你注意到的行为。 2. 列出关于此行为至少两种可能的诠释。 3. 请求对方对行为诠释作澄清。 知觉检核是帮助你正确了解别人的一项工具,它并不假设你的第一印象是正确的。因为它的目的是相互了解,所以这个迈向沟通的检核需要彼此协力合作。除了得到更精确的知觉外,这个检核借着维护对方的面子来减少对方的防卫。知觉检核釆用更谦恭的途径表达或暗示:“我知道没有其他线索的帮助,我不够格对你下判断。”而非直接说:“我知道你在想什么。” #### **知觉检核的考量** 若你想要发展自我知觉检核的能力,在你决定何时及如何使用这个途径时,想一想下列决定因素,有时知觉检核不需要囊括前面所列的所有部分就能奏效;有时甚至最简略的知觉检核——比如只是简单地问“怎么啦?”也能够奏效,你可以靠着别人的帮忙让暧昧混淆的行为产生意义。“拉谢尔最近都不大说话,你知道发生什么事了吗?”然而,当夸大的判断有较高的风险时,完整的知觉检核特别有必要。 1. **非口语的一致性** 2. **文化支配:**知觉检核这种有话直说的方式,在低语境敏感文化中奏效的机会最大。在该文化中的成员,使用语言都力求清楚、合乎逻辑,北美的主流文化和西欧文化属于这一类。这一群组的成员最有可能认同经由知觉检核把事情讲明白的方式。另一方面,高语境敏感文化(在拉丁美洲以及亚洲较普遍)中“以和为贵”可能优先于“把事情讲明白”。在高语境敏感文化中的沟通者采用间接的方式了解彼此,较有可能视知觉检核这类坦白的方式为潜在的窘境。因此,对崇尚把话讲明的文化中长大的欧裔美国人上司,知觉检核可能奏效;对大半生接触高语境敏感文化的墨裔或亚裔美国人上司,反而会造成严重的错误。 3. **保留颜面** ### **3.5 同理心与沟通** 知觉检核是澄清暧昧信息的一项很有价值的工具,但是暧昧并非知觉问题的唯一原因,有时候我们了解他们的意思,但不像他们一样,了解他们想法背后的原因,这时我们所缺少的是设身处地的重要能力。 #### **同理心的定义** 同理心是从某个人的角度来体验世界,重新创造个人观点的能力。也许我们不可能完全体会到另一个人的知觉,但若付出足够的努力,我们的确可以更了解世界对他的意义。 **我们很容易将同理心与同情心混为一谈,观念上这两者在两个方向是不同的。** 1. 第一,同情心表示你用自己的观点来看别人的困境而产生的悲悯之心,而同理心是指你设身处地地思考对方的处境而产生的感同身受。想一下一个未婚妈妈或一个无家可归的人,同情心与同理心之差别何在?想象一下站在她(他)的立场会是什么样子?当你同情他们时,他们的困惑、喜乐和痛苦还只是他们自己的经验;但当你同理他们时,这些经验就好像变成你的经验(至少在此时此刻)。 2. 第二,只有在我们明确知道别人痛苦的原因后,我们才会产生同情,但没有同情也可能同理,不必太多同情你仍然可以同理。 #### **枕头法:建立同理心的工具** ![title](/api/file/getImage?fileId=58c56ab43c9b99000a00001b) #### **结论:四个立场都具有真理** 在了解了这四个立场后,最后一步就是认识到每一个立场都有些优点,虽然逻辑上不能存在一个既对又错、既重要又不重要的立场。你自己的经验将显示:你探索过的立场都有些真理,而第五个立场与大部分人带进议题的“我对你错”的观念非常不同。在你从五个立场看过这个议题后,你也许已经发现了新的思考模式,这些思考方式也许未必能够改变你的想法,甚至不能解决手边的问题,但它们可以增加你别人立场的容忍度,并因此改善沟通的气氛。 ### **3.6 摘要** 发生在世界上的许多事情超过人所能理解的范围,我们靠着四步骤的过程将环境的信息赋予意义:从环境中选择某些刺激,将它们组织成有意义的形式,参考过去经验、对人类行为的假设、期望、知识、个人心情来形成我们的诠释,并借由我们与别人分享的叙事来跟别人协商这些资讯。 有很多因素会影响我们如何选择、组织、诠释和协商信息。生理因素,例如五官的性能、年龄、健康都扮演了重要角色;文化背景、社会角色、自我概念也会影响我们看世界的方式。 要验证我们对别人行为的诠释是否正确,知觉检核是一项很有用的工具。同理心是经验别人观点的一种能力,同理心与同情心不同,同理心比较能接近别人的经验,也不需要赞同或可怜对方。枕头法是增强同理心的方法之一,它包含以五种观点看同一项议题。 ## **第四章 情绪:适时适地传达感觉** 谈到沟通,不得不承认情绪的重要性。情绪在人类生活中所扮演的角色很重要,也使得人跟人之间有了相通之处。耶鲁大学心理学家罗伯特·斯滕伯格(Robert Sternberg)要人们描述一个“有智慧的人”时,得到的答案之一即是:具备了解他人和与他人相处的能力。心理学家丹尼尔·戈尔曼(Daniel Goleman)认为“情绪智商”是我们与别人相处能力的一个面向。戈尔曼主张智商能力并不只是对一个人智力天分的估量,在社会上功成名就的人,大部分是靠着了解和管理自己的情绪,以及体察他人感觉而成功的。 ### **4.1 什么是情绪?** 想象一下,假如有一个外星人要你解释情绪,你会如何回答?你也许会说情绪是我们所感觉到的东西,但是这好像不能完全说明情绪是什么,因为有时候情绪和感觉像是同义词。社会科学家通常认同我们所谓的感觉有几个构成要素。 1. **生理的因素** 当一个人有强烈的情绪时,身体会出现许多变化。例如,人在害怕时会产生心跳增加、血压上升、肾上腺素分泌激增、血糖浓度提高、消化作用减缓以及瞳孔放大等现象。婚姻研究者约翰·高特曼(John Gottman)指出这些生理指标也会出现在伴侣发生强烈冲突之时,他说这种状况是“涨潮”,通常不利于问题解决。 2. **非口语反应** 并非所有伴随情绪而来的生理变化,都是在身体内产生的。感觉通常借由看得到的外显变化而觉察到,这些身体外在的变化包含人的外观,比如脸红、冒冷汗等等,其他还包括言行举止:特别的脸部表情、仪态、手势、不同的声调和音速等等。 3. **认知的解释** 虽然有一些情境可能直接联结生理行为和情绪状态,但是认知仍是最重要的联结因素。认知在决定情绪状态上扮演一个重要的角色。你读到某些害怕的生理元素是心跳加快、冒汗、肌肉紧绷和血压升高,有趣的是,这些症状与兴奋所伴随而来的生理变化相似。 4. **口语的表达** 学者研究证实,如果一个人无法与别人建设性地谈论情绪,这人身上会出现很大的问题,包括:社会孤立、不满意的人际关系、焦虑和沮丧的感觉以及隐忍的攻击行为。其他的研究者已经证实,父母对待小孩情绪的方式对儿童的发展有深远的影响。研究者确认了两种教养子女的类型:“情绪教导”和“情绪疏离”,他们发现教导的方式会提升儿童在日后生活中沟通感觉的能力,并带来更满意的人际关系。 ### **4.2 影响情绪表达的因素** * **性格** * **文化** * **性别** * **社会习俗** * **自我袒露的不安** * **情绪感染力** ### **4.3 情绪表达的原则** ![title](/api/file/getImage?fileId=58cdfbaf3c9b99000a00002c) 就最基本的生理层次而言,懂得如何表达他们情绪的人,比不知如何表达的人健康多了。另一方面,对感觉的表达加以隐藏会导致严重的疾病。面无表情的人——他们重视理性和自我控制,尝试控制他们的感觉和冲动——以及忧伤的人比较可能罹患一堆疾病,包括癌症、气喘和心脏病。当然另一方面,过度表达情绪的人,也会有生理上的痛苦。当人激动地用口语抨击时,他们的血压会升高20毫米萊柱的平均值,而且有一些人会增加100毫米汞柱之多。 #### **以下的建议将帮助你决定何时以及如何表达你的情绪** ##### 1. **辨认感觉** 除了察觉到自己的情绪,研究也证实能够确认自己的情绪很有价值,研究者发现能够指认出他们经验到的带有负面情绪(例如:“焦虑”、“生气”、“惭愧”、“内疚”等)的大学生,也都比较能够发展出处理这些情绪的策略。这说明了无论在同文化或跨文化之间,能够区辨和指认情绪是情绪智商的主要元素。 ##### 2. **辨识感觉、说话和行动之间的不同** 事实上,表现出生气的人,即使是借由在沙袋上打拳泄愤,竟然也会比生气而没有发泄出来的人感觉更差。比方说,假如你发现你对一个朋友感到心烦,就可能确切地探究你为什么如此心烦。分摊你的感觉(“有时候,我对你如此抓狂以至于我想挥你一拳”)可能会让你明了答案所在,让你知道你在恼怒什么。假装你没在烦恼什么或将之发泄在别人身上不太可能减少怨恨的感觉,反而会导致情绪恶化。 ##### 3. **以口语阐明情绪** 许多沟通者认为他们当时正在表达情绪,但实际上他们的陈述只是对情绪的一种伪装。依赖少量的字词描述感觉,就像是受限于少量的字词描述颜色一样。同样的,过度使用“很棒”一类的措辞去描绘你在不同情境下的感觉又难免失之夸大。 有许多用口语表达感觉的方式: * 使用单一字词:“我在生气”(或“兴奋”、“忧郁”、“好奇”,等等)。 * 描述你怎么了:“我腹痛如绞,胃好像打结了”,“我得意极了,像是站在世界的顶端”。 * 描述你想要做什么:“我想要逃跑”,“我想要给你一个拥抱”,“我觉得想放弃”。 有时沟通者以一种暗示的方式表达感觉,尤其经常发生在说话者对在讨论中透露感觉感到不舒服的时候。有些暗码常见于口语表达中,说话者多少会巧妙地暗示在信息中 ![title](/api/file/getImage?fileId=58ce03563c9b99000a00002d) ![title](/api/file/getImage?fileId=58ce03663c9b99000a00002e) ##### 4. **分享多样的感觉** 许多时候,你所表达的感觉不是你唯一感受到的。举例而言,你可能常表达你的生气而忽略了在生气之前的困惑、失望、挫折、悲伤或尴尬。 ##### 5. **评估何时与何处表达感觉** 通常,一阵强烈情绪涌上的瞬间并不是说出口的最佳时机。假如你被隔壁吵人的邻居所干扰,一时的过度怒骂、抱怨可能会导致日后你对自己所说过的话感到后悔。说话前先深思熟虑过要如何用最可能被接受的方式表达你的感觉,才是较为明智的。学者提出“想象的沟通”使得沟通者能够预先演练;他要怎么说及对方可能会怎样冋应,以便在实际沟通能够增进关系。 即使是你已经等待涌上心头的强烈情绪退去,还有一件重要的事情是,选择最适宜表达这个信息的时机。你正被某些别的事情所逼迫,心烦或困扰,可能是你延缓表达情绪的一个好理由。处理你的情绪往往会花很多的时间和心力,疲惫和分心会使得你想要表达情绪这件事更难处理。同时,你应该用相同的态度,确认你的信息接受者在你要开始之前,已经准备好要听完你说的话。 ##### 6. **对自己的感觉负责** 你的表达方式反映了你对你自己的感觉负责,这个事实很重要。避免说“你让我生气”而是改说“我在生气”,避免说“你伤害我的感觉”而是改说“当你那样做时,我觉得很受伤”。你会很快察觉到,并不是别人让我们喜欢或讨厌他们,所以,一味认定是别人造成我们喜欢或不喜欢他们,就是否认我们每个人都要为自己的情绪负责。第五章将会介绍用“我”表达的方式,提供你一个表达自己情绪的负责方式。 ##### 7. **关照沟通渠道** 现今的沟通者比起几十年前有更多的沟通渠道可供选择,什么时候选择用电子媒介渠道等,有必要做些分析,这是过去不必面对的问题。沟通不可逆,有如覆水难收,一旦你按下“送出”键,你不可能撤回爆发出去的情绪。 ### **4.4 管理困扰的情绪** 虽然感知和表达情绪会增加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品质,但是,并不是所有的感觉都是有益的,盛怒、沮丧、惊恐和忌妒对于让你感觉比较好受或增进你的人际关系都毫无帮助。下面将提供方法使你将这些无助益的情绪减到最小。 #### 1. **有助益与无助益的情绪** 首先,我们需要区分有助益与无助益的情绪之间的不同。有助益的情绪有助于效率,无助益的情绪降低有效运作情况。 这两种类型间的差异是它们的强度。例如,某种程度的生气或恼怒可以是具有建设性的,因为它往往会提供让你改进不满意状态的刺激;但另一方面,盛怒通常会让事情更糟糕。会引起焦虑的情境,比如在一个重要的运动竞赛或工作面试之前的紧张,可能会提升表现的动力,但若是陷入极端恐惧就又另当别论了。少许猜疑有时可以使人成为更有效的沟通者,一个研究显示,会去怀疑他们的伙伴是否真心相待的人比较能察觉欺骗的迹象,而那些始终一直信任对方的人对欺骗比较迟钝。当然,一个极端疑心病的偏执狂可能会产生相反和无益的效果,反而降低正确地理解同伴行为的能力。 可想而知的,无助益的情绪——诸如沟通恐惧,会导致种种在个人、职业、教育甚至于医疗方面的问题。当人变得焦虑时,一般而言话会比较少,那是意味着他们的需求没有被满足,即使他们设法畅所欲言也无法经由语言有效地表达出他们实质的能力。 第二个区别无助益情绪和有助益情绪的地方是它们时间的持续性。在一段人际关系瓦解或丢了一份工作之后,自然会有一段时间陷入沮丧,但是,对于你所失去的过度悲伤而花费你生活中的过多时间将会使你一事无成。同样的,持续地对于某个犯错的人生气无疑是像在惩罚犯错的人一样惩罚你自己。 #### 2. **无助益情绪的来源** * **生理因素** * **情绪记忆** #### 3. **自我内言** 一般而言,上述那些状况下,陌生人或你的老板让你感到焦虑,就像你会说蜜蜂蛰到使你感到疼痛一样。假如你用以下的方式检视它们,身体和情绪的不舒服在表面上的相似度会变得较为清楚: ![title](/api/file/getImage?fileId=58ce0f5b3c9b99000a00002f) 当用这个方式检视你的情绪时,你似乎对你的感觉有一些控制力。然而,身体的疼痛和情绪的不舒服(或愉快),其表面上的相似度,不像看起来那么重要。认知心理学家认为不是与陌生人相见或是被情人抛弃的事情使人感觉不好,而是他们对那些事情所抱持的信念。 ![title](/api/file/getImage?fileId=58ce10823c9b99000a000030) 一种非常愚蠢而有害的无助益自我内言叫做反刍,即不断地坚持负面想法,反复强化这种负面思考的强度。非常多的研究已经证实这种自我聚焦的反刍会增加悲伤、焦虑和沮丧的感觉,更糟的是反刍的人比较容易转移其攻击而波及无辜的第三者。 #### 4. **非理性思考和无助益的情绪** 聚焦于我们的自我内言,这些内言也就是我们的思考方式,是了解无助益的情绪之关键。许多无助益的情绪来自于我们接受一堆非理性想法,此处我们称它们为谬误,是这些谬误导致不合逻辑的推论,而无助益的情绪就随之而来。我们往往没有察觉到那些影响力特别大的想法。 **完美的谬误**:接受完美谬误的人,相信一个很好的沟通者应该有全然的信心和技巧来处理每一种状况。 **赞同的谬误**:持有赞同的谬误的人,认为得到别人的赞同是生活上不可或缺的事,并且十分向往得到所有人的赞同。接受这种想法的人会耗费令人难以置信的时间从他人身上寻求赞同,甚至牺牲他们自己的原则和幸福也在所不惜。 **应该的谬误**:应该的谬误是不能区分“是什么”和“应该是什么”。 **过度推论的谬误**:过度推论的谬误包含两种类型。第一种出现在当我们以有限的证据为信念时。第二个过度推论的类型发生在我们夸大缺点的时候。 **因果论的谬误**:因果论的谬误奠基于认定情绪是由他人引起,而不是一个人自我内言的非理性信念。 **无助的谬误**:无助的谬误是生活的满意度遭受到超过你能控制的压力所决定。 **灾难性预期的谬误**:抱着灾难性预期的谬误之人会杞人忧天,他们认定假如某件糟糕的事可能会发生,那么它就一定会发生。 #### 5. **减少无助益的情绪** 社会科学家已经发展出一个简单但有效的方法,认真地练习,它可以帮助你减少会导致许多无助益情绪的自我挫败思考 监控你的情绪反应:第一个步骤是当你处于无助益的情绪时,要会辨认。(当然,愉快的情绪出现时,会辨识也是很好的!)如同我们先前所建议的,辨认情绪的方法是通过生理感受刺激:紧张、心跳加速、生理潮热等等,虽然这些也可能是食物中毒的症状,但是它们多半回事源于一种强烈的情绪。你也可以辨识会使人想到你的情绪的行为状态:跺脚而非正常走路、变得非常安静,或用挖苦的语调说话等都是常见的例子。 注意引发的事件:在你知道你的感觉如何之后,下一个步骤是要想出是什么事件发展引起你的反应,有时候它是明显的,例如,一个常见的生气来源是被不公平(或公平)地指责,而一个常见的伤心来源是被一个对你很重要的人拒绝。然而,有些时候事件发展并不是如此显而易见的。 有时候事件发展不是单一的,而是一连串小事情持续累积到一个临界点,因此而引发无助益的情绪。它会发生在当你试着要工作或人睡时,而且你会被一长串的障碍物不停地阻挠,或是发生在你遭遇到接踵而来的沮丧时。 ### **4.5 摘要** 情绪有数种面向。它们借由内在的生理改变发出信号,借由非语言反应表露出来,并且借由认知的解释定义多数的情况。有些情绪是基本的,反之,其他是两种或更多种情绪的组合。有些是强烈的,而相较之下,其他是温和的。 有些人的性格使他们较少表达情绪,文化和性别也会影响我们想要或不愿意做情绪分享,社会规范阻止某些感觉的表达,特别是负向的感觉。许多社会规范不允许某种感觉的表达。对袒露情绪后果的害怕会导致人们隐瞒一些情绪的表达。 对成人而言,有时将情绪全部表达出来是不适当的,所以有几种指导方针有助于定义何时以及如何有效地表达情绪。以口语阐明情绪,增加自我觉察,复杂的情绪表达都是重要的。辨别感觉、说话和行动之间的差异,乐意接受感觉的责任,而不是将它们归咎于别人,会促成更好的反应。选择适当的时间和地点分享感觉也是很重要的,同时选择最合适的沟通渠道。 有些情绪是有助益的,而其他的情绪是无助益的,而且会抑制有效的行为。这些情绪之中,有许多是基于大脑杏仁核区域的生理反应,但是负面情绪也可能是非理性想法所引起的,借由确认令人烦恼的情绪、事件发展和引发它们的自我内言,并且以更具逻辑的情境分析取代任何非语言思考,往往有可能更有自信和有效率地沟通。 ## **第五章 语言:既是障碍又是桥梁** ### **5.1 语言是符号** ### **5.2 语言的影响** #### **命名与认同** #### **联盟关系** 除了塑造一个人的身份之外,语言可以增进和表明与他人的一致性。研究指出,沟通者会被与他们说话方式相似的人所吸引。同样地,沟通者会想要和适应他们甚至有相同说话方式的人结盟。这里,说话方式包括字词的选用、说话速率、字数和断句,以及礼貌的程度。在俚语及说话习惯上,使用相同词汇的青少年显示出了语言一致性的原则。这相同的过程也在其他团体中运行着,从街头帮派到军事人员再到计程车司机之间。沟通研究学者称这个想与沟通者认同,并调适说话方式以与之相称的过程为聚敛现象。 #### **权力** 沟通研究者辨识出一些语言形态,可以增强或缩减说话者对其他人的影响力。 具有权力性的语言也许在北美及欧洲文化里会得到想要的答案,但不见得到处都行得通。在日本,替对方保留颜面是很重要的,所以那里的沟通者会使用不是很清楚的术语,及有点闪烁其词而避免作直接答复的字词和修饰语来进行沟通。在大部分的日本句型中,动词是摆在句末的,因此句子中“行动”的部分可以被延缓。传统的墨西哥文化很重视协力合作,所以也使用有点闪烁其词而避免作直接答复的方式来缓和人际关舉。墨西哥人不以很坚定的方式说话,来确保他们不会使他人感到不适。在韩国人的文化中,他们也喜欢“间接”的语言方式(例如“或许”、“可能”胜于直接的“一定”、“必然”)。 ![title](/api/file/getImage?fileId=58ce19803c9b99000a000032) 比较有礼貌而没有权威的方式,会比强硬陈述的效果来得好。这样的事实如何与具权力语言的研究相结合呢?答案在于立即效果和发展正向关系的两股张力的拿捏。如果你靠近极具权威的方向,在短时间内你可能会获得你想得到的东西,但可能会让你疏远其他人,长期下去会使你的人际关系产生危机。更进一步地说,太过权威的陈述有不尊重和优越感的意味,就好像要对抗他人进而获得他们的臣服。 #### **打岔性语言** 不是所有的语言问题都来自误解。有时候,即使非常了解另一个人,但还是会产生冲突。当然,我们并不是要避免或消除所有的争议,但是删除三个语言上的不良习惯,可以减少不必要的沟通冲突,让你省下力气去对付那些无法避免的或是重大的议题。 ##### **事实与意见的混淆** 事实性的陈述可以用对或错来证实 ![title](/api/file/getImage?fileId=58ce1aca3c9b99000a000033) ##### **事实与推论的混淆** 把你的意见表示出来可以朝理性的和谐迈向一大步,但拥有这个习惯却不能保证可以解决所有语言的问题,我们会因事实性陈述和推论性陈述而感到困惑、引发问题。所谓推论性陈述,便是在一切都未定的情况下,就做出结论。 ##### **情绪性的语言** 情绪性语言表面上在述说某事,但事实上它表明了说者对某事的态度。如果你认同你的朋友对一个艰涩主题的迂回说法,你可能会认为他是“机智的”;如果你不认同他的观点,你可能认为他“拐弯抹角”。不管这种态度好不好,都不过只是一种意见而非事实,而这样的不同是受到情绪性语言影响所造成的。芭芭拉·史翠珊对男人和女人讽刺性的描述(见本章章名页下方)可以说明情绪性语言是如何用赞许或丑化的词来形容同样一种行为。 ![title](/api/file/getImage?fileId=58ce1cf53c9b99000a000034) #### **语言的责任性** 语言除了使得信息内容清楚或模糊的功能外,也反映出说话者对他或她的信念及感觉负责的意愿程度。接收或反对的回应向我们提供了很多关于说话者的资讯,同时也形成了一种关系气氛。 ##### **“这件事”的陈述** ![title](/api/file/getImage?fileId=58ce1fe83c9b99000a000035) 正如其名,“这件事”的陈述用较不直接的字“这”来取代“我”这个人称代名词。相反的,使用“我”的语言清楚地辨识出,说话者是这个消息的来源。使用“这”陈述的沟通者会逃避对信息所有权的责任,而用一些无法辨识的来源取代之。这样的习惯不只是不精确,更重要的是这是一个无意识地想逃避立场的方式。你可以开始鉴别一下,在你的对话中增加具有直接性的“我”的语言,替代较不直接且有托词意味的“这”的陈述的效果。 ##### **“但是”的陈述** 使用“X很好,但是Y……”(X-but-Y)的陈述可能会使人感到混淆。我们来看“但是”的陈述是怎么说明这样的状况的。在句子中,要是出现“但是”这个词,会删除掉先前所表示的想法: > by 刘迎光@萤火虫工作室 > OpenBI交流群:495266201 > MicroService 微服务交流群:217722918 > mail: liuyg#liuyingguang.cn > 博主首页(==防止爬虫==):http://blog.liuyingguang.cn
Pre:
阅读笔记----如何阅读一本书(阅读完结)
Next:
阅读笔记----自控力
Table of content